艾瑞:2023年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洞察
- 作者: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前景广阔,发展良好
城市化发展拉动餐饮行业稳定增长,进而带动生鲜食材采购规模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从51.3%增长至65.2%,总计提升13.9%。
伴随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餐饮行业不仅成为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提升的见证,也逐步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餐饮行业收入为4.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尽管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收入有所下降,但随着疫情严控措施的解除,餐饮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
中国餐饮业的平稳发展也带动了生鲜食材采购规模提高。根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农产品批发总成交量约为10.4亿吨,批发总交易额约为6.2万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成交量与交易额均受到短期冲击,但目前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者对生鲜食材的品质要求,进而倒闭生鲜食材供应链优化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生鲜食材的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生鲜食材消费量由2013年的232.0千克增至2021年的274.7千克。
消费者在选购食品饮料商品时开始注重商品的内在价值。根据2022年12月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在选购食品饮料类商品时,会优先考虑营养价值、口味口感与产品品质。同时,疫情前后消费者对于食品饮料类商品的属性需求也有所变化。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绿色、营养价值以及产品品质等,这表明消费者在饮食方面更加追求商品的健康化、营养化与精致化。
然而,传统生鲜食材供应链存在诸多弊端,各弊端之间相互勾连,这对全面推进生鲜食材消费升级构成了挑战。因此,传统生鲜食材供应链的发展痛点亟需通过系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加以解决。
传统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痛点分析
传统生鲜食材供应链链条冗长,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同时存在产销脱节、信息化程度低等流通效率低下问题 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以链条长与环节多为主要特征。生鲜食材从农户到消费者至少经过3层流转,供应链较为冗长。多年来,中国已形成稳定的以多级批发市场为主的生鲜食材流通体系,即分散的农户生产商品后,由大量经纪人收购并运输至产地批发市场,随后从销地一级批发商与二级批发商分销至农贸市场、餐饮门店等,作为生鲜食材分销链路中的重要一环,生鲜食材配送企业能够在终端配送中发挥品类整合,提高配送效率的作用。具体来说,生鲜食材配送企业可通过一级批发商或二级批发商拿货,进行品类整合后再分销至终端企业,因而更易满足不同生鲜食材采购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因此,生鲜食材配送企业可根据自身供应链资源禀赋聚焦特定行业客户进行深耕,以稳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如菜无忧主要为连锁餐饮提供食材配送服务,幼鲜通则主要为幼儿园提供食材配送服务。
整体来看,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下,生鲜食材配送企业数量众多,但行业整体信息化程度较低,配送与管理模式相对传统,亟需进行数字化升级。此外,多级供应链体系使市场信息难以及时反馈到各环节的供应链主体处,导致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步凸显,产销脱节现象频有发生。繁杂的供应链体系由于缺乏数据驱动的决策工具,严重削弱了生鲜食材的流通效率。
综上,可以发现生鲜食材链条冗长、环节多以及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的高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是生鲜食材的主要流通渠道,而当前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字化程度较低,生鲜食材供应链依然处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阶段。 生鲜食材具有非标、易损耗的特性 生产端生鲜食材缺乏统一品质标准,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由于跨区域运输、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以及分销环节冗长等原因,中国生鲜食材整体损耗率较高。目前,中国生鲜食材的损耗率为25-30%,远高于美国1%-2%、日本5%的损耗率水平。因此,中国生鲜食材损耗率的优化空间较大。 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历程及主要模式对比分析 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历程 2014年,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重资产”模式的企业开始积极布局ToB电商战略,力图取代供应链的多级中间商,以大幅提高生产端到采购端的生鲜食材流通效率。生鲜食材供应链“重资产”的商业模式根植于中国农业生产的国情。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源头产地较为分散,生鲜食材由田间地头到终端消费者会经历4-5次周转,流通链条较长。加上2014年中国各产业迎来B2B风口期,“重资产”模式的企业瞄准生鲜食材流通的痛点来力图缩短流通链条。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下游市场广阔,包括学校食堂、企业食堂、娱乐场所以及零售场所等。理论上“重资产”模式的企业通过集中采购方式能够降低上游采购成本,但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极具中国特色,规模经济优势尚未显现,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这就导致“重资产”模式的企业在缩短生鲜食材供应链后盈利空间遭到挤压。
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重资产”模式企业按照对商品是否具有货权,可分为自营模式与撮合模式。自营模式下,企业买断商品货权,接入供应链,直接与经销商、批发商竞争,因而会较大程度重塑原有供应链的利益格局。撮合模式下,企业不具有商品货权,不参与供货流程,与传统供应链运营商产生直接竞争的压力较小,但会面临品控等困境。 自营模式发展之初,资本将自营模式对标美国Sysco并看好该模式发展,但由于中美发展环境差异较大,相较于美国农业、餐饮与冷链的高标准化,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在中短期内均难以实现规模化与标准化,这导致自营模式在中国成长的土壤与基因条件不成熟,继而导致规模经济优势难以显现。虽然已有自营模式企业实现季节性盈利,但企业若要实现整体性盈利的难度仍较高。未来随着行业整合态势加剧,行业头部效应将凸显,客户的采买习惯可能开始逐步依赖于头部自营模式企业,促使该类企业的议价能力逐步提升,加之企业自身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强化,未来自营模式企业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的发展概况 2014年,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整体的工作模式仍然较为落后,整个行业主要依靠人工驱动生鲜食材供应链全流程的运转,供应链各环节主要通过纸质单据进行交易。因此,生鲜食材供应链的流通效率较低,企业承受较高的运营成本压力。由于生鲜行业非标、易损耗等特性,针对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的ERP 系统开发难度大于标准化程度高、低损耗行业的ERP 系统。因此,该阶段市场上尚没有专门支持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且功能完善的ERP系统。但随着数字经济持续深化发展,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也进入了数字化发展快车道。蔬东坡等企业成为第一批为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提供数字化支持的服务商,并推动了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数字化产品功能的丰富;同时,随着企业对SaaS系统的接受度逐步提升,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已演进至以云端部署的SaaS系统为主,这有效降低了生鲜食材供应链企业的技术投入成本。 近几年,随着生鲜食材供应链企业客户的发展,客户对SaaS产品的需求衍生出两个服务场景:与产品相关的部署及使用服务和产品外的全生命周期业务咨询服务。客户更愿意为能提供长期产品、技术和咨询服务的“陪伴式” 厂商付费。由此,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行业衍生出业务诊断、行业生态开放互通等需求。当前,为打通供应链主体间的“数据孤岛”,各服务商积极打造开放平台,并通过API接口形式为生鲜食材供应链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体系,使生鲜食材供应链体系更加多元与开放。 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竞争分析 在数字经济持续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行业也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行业内头部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也得以进一步增强。2021年和2022年,蔬东坡在行业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达45.7%和46.8%。依托较强的产品技术实力、快速响应的服务能力以及对市场新需求的持续探索能力,头部服务商的市场份额整体将呈现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行业引领优势也有望进一步增强。
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蔬东坡 发展定位 作为国内行业领先的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商,蔬东坡以“让生鲜人每天多睡两小时”为企业愿景,致力于以先进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生鲜配送、中央厨房、团膳食堂、餐饮酒店等客户提供SaaS ERP产品以及软硬件解决方案,进而助力客户实现更高的经营效率。在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领域,蔬东坡历经十年的深耕发展,已打造出较为深厚的技术实力,拥有100余项知识产权,且产品研发团队人数在总员工人数中的占比长期稳定在50%以上。同时,蔬东坡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和服务网络, 目前已设立 8大本地化服务中心,累计为超万家客户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整体来看,蔬东坡在产品体系、技术支撑以及服务能力等层面建立起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具体来看,在产品方面,蔬东坡的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工具产品操作便捷易用,同时,公司加强与客户共创研发,进而又好又快地优化升级产品体系。技术方面,公司的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工具依靠阿里云服务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而能够为客户提供稳定的系统支持;同时,公司通过对客户数据存储、传输与应用等层面的安全技术打造,能够有力地保护客户的数据与商业私密信息。在服务方面,公司提供7*24小时在线客服服务 ,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同时,在客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公司依靠本地化服务优势,更高效地解决客户在产品使用上的堵点。进一步从行业影响力来看,蔬东坡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行业资质荣誉。整体来看,蔬东坡能够对生鲜食材供应链数字化行业的发展起到较好的标杆带动作用。
中国生鲜食材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信息化管理成为生鲜食材供应链优化升级的“刚需”加速器 尽管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消费需求正在稳步释放,但中国依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加之用工成本、能源成本以及房租成本等运营成本上升,生鲜食材供应链各级主体降本增效需求旺盛,这进一步促使生鲜食材供应链各级主体通过数字化方式来为业务拓展以及成本压缩寻找突破口。 从深层次看,行业发展经过多次探索,生鲜食材供应链业态至今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零散的中小型企业依旧是主力军。同时,绝大部分生鲜食材企业依然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仅有少量的头部企业进入业务全流程的标准化、信息化发展阶段。对于未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其需求及痛点基本未发生变化,即初期需要满足单个或多个产品功能需求,中后期则衍生出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字化升级依然是行业内各企业的刚需。整体而言,生鲜食材供应链企业首先需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同时结合供应链环节中的仓库管理、运输管理、温控监管及定位管理等管理手段实现企业内部执行效率优化、运输质量可监控及订单信息可跟踪等管理目标,以更好地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助力生鲜食材供应链企业大幅提升管理效能 超级仓库: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AI/AR等技术,生鲜食材供应链领域未来有望出现数智化超级仓库,生产加工、存储分拣、进货出货的柔性管理与实时监控将成为可能。这将有利于解决生鲜食材供应链仓库质量参差不齐与区域分布离散等供应链发展难题。 大数据平台:当前中国尚未形成生鲜食材供应链相关的信息集合型大数据平台,因而难以对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积聚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与输出,未来有望出现与生鲜食材供应链有关的大数据平台,该类平台将集成各类生鲜食材的数据,为产业内的参与主体提供如商品定价、采购比价等运营数据支持。 政府重视食品安全管理,推动生鲜食材供应链市场管控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生鲜食材的生产安全标准体系尚未健全,而食品安全作为餐饮企业的生命线,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政府端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问题,鼓励生鲜食材供应链进行信息化改造,2022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随着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的逐步成熟,生鲜食材供应链企业将通过引进数字化工具积极落实相关规定,实现生鲜食材供应链“全链条”式智慧监管,以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
原创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蔬东坡立场。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确定咨询进货?
确定咨询卖货?